最近的一天,在匹茲堡松鼠山附近的 Jean Oh 實驗室的一張桌子上,一隻機械臂正在畫布上忙碌。 它慢慢地,彷彿空氣是粘稠的,用畫筆蘸取調色板上的一灘淺灰色顏料,轉來轉去撫摸畫布,在其他筆觸中留下一英寸長的標記。 然後它後退並停了下來,好像在評估它的工作。
筆觸主要是不同深淺的灰色,暗示著某種抽象的東西——也許是蟻丘。 Oh 博士是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智能小組的負責人,他穿著一件印有“我們中間有藝術家”字樣的運動衫,讚許地看著。 她的博士生 Peter Schaldenbrand 站在旁邊。
Oh 博士的工作包括機器人視覺和自主航空主題,經常觸及所謂的模擬與真實差距:在模擬環境中訓練的機器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 近年來,Schaldenbrand 先生帶頭努力彌合 Stable Diffusion 等複雜圖像生成程序與素描和油畫等實物藝術作品之間模擬與真實之間的差距。 這主要體現在名為 FRIDA 的項目中,該項目的最新迭代在實驗室的一個角落裡有節奏地呼嘯而過。 (FRIDA 是 Framework and Robotics Initiative for Developing Arts 的首字母縮寫詞,儘管研究人員在決定它代表什麼之前選擇了首字母縮寫詞,靈感來自 Frida Kahlo。)
從語言提示到像素化圖像再到筆觸的過程可能很複雜,因為機器人必須考慮“現實世界的噪音”,Oh 博士說。 但她、Schaldenbrand 先生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機器人專家 Jim McCann 也幫助開發了 FRIDA,認為這項研究值得進行,原因有二:它可以改善人機界面,並且可以通過藝術幫助將人們彼此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