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 現場視頻:印度月船三號月球任務成功發射

現場視頻:印度月船三號月球任務成功發射

經過 admin
0 評論

當地時間週五下午,一枚火箭從該國東海岸附近的斯里哈里科塔發射場升空,印度正踏上重返月球的道路。

三年前,該國首次嘗試將機器人航天器送上月球表面,但以墜機和隕石坑告終,此次“月船三號”任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次重來。

月船三號的發射是在人們對探索月球重新產生興趣的背景下進行的。 美國和中國都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將宇航員送往那裡,今年和明年,來自俄羅斯、日本和美國的六次機器人任務可能會前往那裡。

如果“月船三號”上的機器人著陸器和漫遊車完好無損地成功著陸,這將是本世紀除中國以外沒有其他國家完成的成就,增加印度對其本土太空計劃的民族自豪感。 印度也湧現出一批商業航天初創企業。

上個月,印度與美國達成協議,明年向國際空間站派遣聯合任務。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相當於印度的美國宇航局)也在開發自己的航天器,將宇航員送入軌道。

週五,當地時間下午 2:35(東部時間凌晨 5:05),一枚名為 Mark III 運載火箭的火箭從金奈大都市以北一座島嶼上的印度太空基地升空。

隨著揮舞著印度國旗和彩色雨傘的人群歡呼雀躍,火箭升上了天空。 十六分鐘後,飛船與火箭上級分離,任務控制中心又爆發出一陣歡呼和掌聲。

在接下來的幾週內,航天器將進行一系列的發動機點火,以拉長其軌道,然後再飛往月球。 計劃於 8 月 23 日或 24 日進行著陸嘗試,時間與月球南極地區著陸點的日出時間一致。

完整登陸月球是很困難的,許多太空計劃都失敗了。

Chandrayaan 在印地語中的意思是“月球飛船”。 月船一號(Chandrayaan-1)是一顆軌道飛行器,於 2008 年發射,任務持續了不到一年。 月船二號任務於2019年7月22日成功升空,飛船成功進入繞月軌道。

2019 年 9 月 6 日的著陸嘗試似乎進展順利,直到著陸器距離地面約 1.3 英里時,其軌跡偏離了計劃路徑。

印度航天局主席索馬納特在幾天前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出現問題的原因是著陸器的五個發動機之一的推力略高於預期。

航天器試圖糾正,但軟件規定了其轉動速度的限制。 而且由於推力較大,飛行器在接近地面的同時,距離目的地仍有一段距離。

“飛船正試圖通過增加速度來到達那裡,但它沒有足夠的時間,”索馬納特先生說。

幾個月後,一名業餘互聯網偵探利用美國宇航局航天器的圖像找到了墜機地點,維克拉姆著陸器和普拉吉亞火星車的殘骸至今仍存放在那裡。

月船二號軌道飛行器繼續繞月飛行,其儀器被用於科學研究。 因此,Chandrayaan-3 任務有一個更簡單的推進模塊,可以將著陸器和漫遊車推出地球軌道,然後使其進入繞月軌道。

儘管著陸器的設計基本相同,但變化包括更強的著陸腿、更多的推進劑、用於收集太陽能量的額外太陽能電池以及用於測量高度的改進傳感器。

軟件也進行了更改,以便航天器可以在需要時轉向更快,並且允許的著陸區域也擴大了。

如果登陸器和月球車到達月球,他們將使用一系列儀器對該地區進行熱、地震和礦物學測量。

該任務將於著陸兩週後太陽落在太陽能著陸器和漫遊車上時結束。 如果月船三號在繞月軌道運行時出現問題,著陸可能會推遲一個月,直到九月的下一次日出,這樣航天器就可以在月球表面運行整整兩週。

雖然科學家將受益於月船三號收集的月球數據,但印度和其他國家一樣,出於民族自豪感也在探索太陽系。

2014 年,當印度的 Mangalyaan 航天器進入火星軌道時,印度各地的孩子們被要求在早上 6 點 45 分之前到達學校,遠遠早於通常的上課時間,以便在國家電視台觀看這一活動。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在班加羅爾的任務控制中心稱讚火星任務“是我們作為一個國家的能力的光輝象徵”。

在月船二號著陸嘗試失敗後,莫迪再次來到航天中心,但他隨後的講話更加溫和。 他對科學家、工程師和工作人員說:“我們已經非常接近了,但我們需要在未來涉足更多領域。”

莫迪先生後來在講話中補充道:“過程和努力與最終結果同樣重要。 我可以自豪地說,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這段旅程也是值得的。” 後來有人看到他 擁抱並安慰 K. Sivan,時任ISRO主席。

除了月船三號之外,印度航天局還有其他計劃正在實施。 它正在開發一種名為“Gaganyaan”的航天器,用於將宇航員送入軌道,但它已經落後於最初的 2022 年載人飛行目標,目前預計該任務不會早於 2025 年。

印度正在加強與美國在太空任務方面的合作。 今年早些時候,白宮宣布 NASA 將在休斯敦約翰遜航天中心為印度宇航員提供培訓,“目標是在 2024 年共同努力登上國際空間站”。

印度還簽署了《阿耳忒彌斯協議》,這是一個美國框架,為民用太空探索制定了一般準則。 這些協議強化了美國的觀點,即 1967 年《外層空間條約》允許各國使用從小行星、月球、火星和太陽係其他地方開采的礦物和冰等資源。

另一項合作是 NASA-ISRO 合成孔徑雷達任務(NISAR),該任務將使用先進雷達精確跟踪地球陸地和冰面的變化。 該衛星計劃於 2024 年從印度發射。印度也有研究太陽和金星的任務。

印度可能會緊隨其後進行多項登月任務。 俄羅斯計劃於 8 月發射 Luna 25,這是一系列機器人登月任務中的最新一次。 但距離上一次月球 24 號發射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月球 24 號發射發生在 1976 年 8 月,當時蘇聯解體之前。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JAXA) 的月球研究智能著陸器 (SLIM) 也計劃於 8 月前往月球。

作為美國宇航局商業月球有效載荷服務計劃的一部分,美國宇航局資助的三項任務也正在進行中,這些任務由私營公司組織,旨在將美國宇航局的儀器帶到月球。 休斯敦直覺機器公司已安排不早於今年第三季度進行首次 CLPS 任務,前往南極地區。

匹茲堡的天體機器人技術公司已經準備好著陸器,但正在等待它的運行——聯合發射聯盟開發的一種名為“Vulcan”的新型火箭,尚未準備好飛行。

第二個直覺機器任務也計劃在今年第四季度進行,但這似乎可能會推遲到明年。

今年四月,日本 Ispace 公司進行了一次登月嘗試。 但當導航系統變得混亂時,該航天器墜毀了。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評論

關於我們

china-today.news 通過易於閱讀的帖子介紹了最新熱門新聞,政治,技術,創業公司,健康和科學方面的最新和重要突破。新興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社會和文化的未來。我們的使命是收集,記錄和傳播有關變革性技術和科學發現的信息報告,這些報告可能會改變我們的文化,生活和行業。

最新的文章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China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