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 台灣的戰略資產所剩無幾:工程師

台灣的戰略資產所剩無幾:工程師

經過 admin
0 評論

像 31 歲的 Royale Lee 這樣的工程師是台灣成為全球最大的微芯片合同生產商的原因之一,微芯片幾乎為所有電子產品提供動力。

當計算機病毒導致他的雇主台灣半導體製造公司的機器癱瘓時,李先生輪班工作 48 小時以幫助解決問題。 多年來,他日以繼夜地接聽電話。 但在 2021 年底,經過五年的犧牲,他開始害怕手機響起。 他年薪 105,000 美元,這在台灣是令人羨慕的數額,但不足以讓他留下來。

在過去的十年中,眾所周知,台積電在製造最小和最快的微芯片的競賽中已經遠遠領先於英特爾和三星等競爭對手。 很大程度上由於其工程師的聰明才智,台積電已成為世界上地緣政治上最重要的公司之一。

今天,台灣半導體行業的許多高層擔心這個小島領土將無法維持對新一代工程師不斷增長的需求。 人口減少、要求苛刻的工作文化和大量競爭激烈的技術工作意味著工人變得越來越稀缺。

賭注是巨大的。 一些軍事戰略家認為,台積電在微芯片領域的主導地位為台灣提供了抵禦中國入侵的保證——部分原因是美國需要保衛其供應鏈中如此重要的一塊。

台灣的人才危機與台積電的成功交織在一起。 該公司的員工人數在過去十年中增長了近 70%,而台灣的出生率則下降了一半。 人工智能等前景廣闊領域的初創企業正在吸引頂尖工程師。 在招聘方面,台積電必須與穀歌等互聯網公司和荷蘭 ASML 等外國半導體公司競爭,這些公司通常提供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和免費食品等福利。

台積電的領導層捍衛了公司以艱苦工作著稱的文化,這種文化幫助它成長為擁有 73,000 名員工、市值 4,400 億美元的巨頭。 創始人張忠謀最近為他所期望的軍事紀律辯護——他說,當台積電半夜叫員工上班時,他們的配偶只會倒頭就睡。 但近年來,台積電董事長劉鶴一再承認,台灣半導體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才短缺。

截至 8 月,台灣最大的求職平台 104 Job Bank 擁有超過 33,000 個芯片行業職位。 根據政府下屬的工業技術研究院的數據,去年台灣芯片行業僱用了約 326,000 名員工。

台積電被迫調整招聘策略。 它拓寬了招聘渠道並提高了碩士畢業生的基本工資,現在碩士畢業生的平均年薪有望達到 65,000 美元。 它從 9 月開始招收台灣研究生,遠遠早於傳統的 3 月求職季,甚至開始通過網絡課程培養高中生半導體基礎知識。

“許多公司都在努力尋找合適的人選,”台積電前副總裁、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半導體研究院院長林伯恩說。

“現在在尋找人才時,他們不是很挑剔,”林先生說。 “你不一定要學習電氣工程或計算機科學。”

林先生領導的學院是台灣政府於 2021 年成立的四所半導體專業學校之一,以響應劉先生和芯片設計公司聯發科董事長蔡明凱等行業參與者的行動呼籲。

“在培養半導體人才方面,我們正在與時間賽跑,”台灣總統蔡英文, 在林先生的半導體學院揭牌儀式上。

台灣芯片業面臨的挑戰來自全球經濟緊縮。 在中國,官方試圖吸引台灣工程師建立其剛剛起步的芯片產業,國家支持的中國科學院 煩惱過 關於合格工人的“嚴重短缺”。 一個 估計,中國微芯片行業缺人20萬人。

在美國,政府動用數十億美元的補貼來吸引半導體工廠,這促使英特爾、三星、台積電等公司宣布了新工廠的計劃。 但對高管的調查顯示,人才短缺仍然是一個問題。

在台積電,國內的招聘缺口增加了其在台灣境外建廠和培訓工人的緊迫性。 與很久以前在全球範圍內開展研究和生產的大多數主要硬件公司不同,台積電在台灣建立了絕大多數芯片製造工廠,即晶圓廠。 哈佛商學院教授 Willy Shih 表示,多年來,最優秀的員工和供應商以及最先進的工廠的集群為其提供了幫助,但該公司需要開始將目光投向台灣以外的地區。

“如果我是台積電,我會認真地尋找其他地方來獲得這種人才,”他說。

台積電-國立台灣大學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吳志義表示,製造半導體需要技術嫻熟、紀律嚴明的員工,這是台積電擅長於此的部分原因。

職業生涯早期曾在英特爾擔任工程師的吳先生表示,如今的科技工作者對符合他們興趣的工作更感興趣,而不是像他那一代人那樣只追求薪水。

“如果你沒有很大的經濟壓力,你可能會選擇一份要求不高的工作,即使這意味著放棄半導體職業的高薪和前途。”

前台積電員工李先生表示,年輕的台灣人不太願意忍受在晶圓廠工作的艱苦經歷。

“它不再像過去那樣光彩奪目了,”現在在一家美國公司擔任網絡開發人員的李先生說。

104 Job Bank 高級副總裁 Jason Chin 表示,台積電和其他芯片公司在不改善工作條件的情況下,絕不會停止營業額。

這不僅適用於像李這樣面臨維持工廠運轉的艱鉅工作的工人,也適用於想出更快製造芯片新方法的關鍵研究人員。

30 歲的 Frank Lin 就是這樣一位台積電研究員,他因為發現工作乏味且沒有成就感而離開。 作為產品工程師和芯片設計師,他的工作壓力不像公司其他人那麼大,但他仍然很掙扎,渴望更多的意義和成就感。 儘管他擁有台灣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的碩士學位,但他的職責卻很少,每天的任務都是死記硬背。

“雖然我賺的錢越來越多,但這就是生活的全部嗎?” 他記得坐在陽光普照的辦公室儲藏室里工作時經常思考。 在公司工作不到三年後,他以獨立財務顧問的身份出擊。 他沒有回頭。 “人們想為自己工作。 現在外面的世界有很多可能性,”他說。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評論

關於我們

china-today.news 通過易於閱讀的帖子介紹了最新熱門新聞,政治,技術,創業公司,健康和科學方面的最新和重要突破。新興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社會和文化的未來。我們的使命是收集,記錄和傳播有關變革性技術和科學發現的信息報告,這些報告可能會改變我們的文化,生活和行業。

最新的文章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China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