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在與拜登總統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面對面會談中途,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主動發出了警告。
拜登先生在前幾個月簽署了一系列旨在增強美國工業能力的法律,並對向中國出口技術施加了新的限制,希望在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先進能源技術競賽中佔據主導地位。 幾個月來,他和他的助手們一直在努力招募盟國對向中國輸送技術施加自己的限制。
這一努力呼應了中國為成為世界製造業領導者而採用的那種產業政策。 在巴厘島,習近平敦促拜登放棄它。
總統沒有被說服。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習近平的抗議只是進一步讓拜登相信美國的新工業方針是正確的。
拜登先生和七國集團的其他領導人本週末在日本廣島舉行會議,他們討論的一個核心問題將是如何迅速加快已經成為國際協調的一輪大規模公共投資。 對於這些富裕的民主國家來說,目標既是減少對中國製造業的依賴,又是幫助本國公司在新能源經濟中競爭。
拜登先生的立法議程,包括側重於半導體、基礎設施和低排放能源的法案,已經開始刺激政府和私人對美國工業產能的數万億美元投資。 這包括對電動汽車、電池、風電場、太陽能發電廠等的補貼。
支出——美國幾十年來對產業政策的最重大干預——激發了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許多主要盟友,包括七國集團的主要領導人。歐洲國家、韓國、日本、加拿大和其他國家正在推動增加獲得美國清潔能源補貼的機會,同時發起他們自己的配套努力。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週五在 7 國集團峰會上以經濟為主題的會議後表示:“這場清潔技術競賽是一個一起走得更快、更遠的機會。”
“現在七國集團一起參加這場比賽,我們的競爭應該創造額外的製造能力,而不是以犧牲對方為代價,”她說。
拜登先生和他的 7 國集團同行啟動了一個項目,該項目有兩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加速對減少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所需技術的需求,甚至增加幾十年,並為美國和盟國的工人提供在滿足這一需求方面,這些國家比中國工人更有優勢。
自 G7 領導人去年在德國阿爾卑斯山舉行會議以來,該項目的大部分內容已經啟動。 美國駐日本大使拉姆·伊曼紐爾 (Rahm Emanuel) 本週在東京告訴記者,最近七國集團在供應鏈、半導體和其他反華措施方面的行動浪潮是基於“經濟安全、國家安全和能源安全”。
他補充說:“這是一個新的、更相關的七國集團的轉折點。”
伊曼紐爾先生說,這項努力反映出 7 國集團領導人對他們所謂的問題越來越不耐煩 北京使用經濟措施 懲罰和阻止中國官員不喜歡的外國政府和公司的行為。
但最重要的是,氣候行動的緊迫性和拜登先生去年夏天簽署的兩項法律推動了這種轉變:一項為半導體行業提供數百億美元政府補貼的兩黨法案,以及氣候條款所謂的通貨膨脹減少法案,公司紛紛從中獲利。
這些法案刺激了一波新宣布的電池廠、太陽能電池板廠和其他項目。 他們還掀起了一場國際補貼競賽,這場競賽是在氣候法簽署後立即引起激烈爭議之後演變而來的。
美國對清潔能源和半導體的豐厚支持——以及對公司和政府機構購買美國製造的鋼鐵、車輛和設備的更嚴格要求——給盟國的競爭行業帶來了不受歡迎的壓力。
最近幾個月,其中一些擔憂已經平息。 美國在 3 月與日本簽署了一項協議,允許日本製造的電池材料有資格享受通貨膨脹減少法案的好處。 歐盟正在尋求一項類似的協議,並提出了自己的 2700 億美元計劃來補貼綠色產業。 加拿大已經通過了自己版本的拜登氣候法,英國、印度尼西亞和其他國家正在爭取自己的關鍵礦產交易。
政府官員說,曾經怨恨的盟友已經接受了協調一致的富裕民主產業戰略的潛在好處。
在七國集團會議上,“你會看到在這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趨同,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可以繼續將《降低通貨膨脹法案》從摩擦之源轉變為美國和我們之間合作與力量的源泉。 G7 夥伴,”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 (Jake Sullivan) 在拜登飛往日本時在空軍一號上對記者說。
七國集團的一些官員表示,該聯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以確保像印度這樣快速增長的經濟體從對新能源經濟的投資增加中受益。 加拿大駐美國大使克爾斯滕希爾曼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重要的是,由此產生的加速不會抑制全球投資。”
他們不想看到的一個國家是中國。 美國對中國獲取美國技術的能力發出了全面限制,即先進芯片和用於製造它們的機器。 在試圖對與俄羅斯和中國共享技術實施全球限制時,它依靠其盟友。 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阻礙中國在先進製造業方面的持續發展。
拜登官員敦促盟國不要介入,向中國供應中國無法再從美國獲得的芯片和其他產品。 美國還在權衡對某些類型的中國芯片技術的進一步限制,包括可能禁止美國官員與廣島同行討論的風險資本投資。
儘管 7 國集團中的許多政府都認為中國構成了越來越大的經濟和安全威脅,但對於如何應對這一問題幾乎沒有達成共識。
在十多年前的一場衝突中,北京採取行動切斷日本對稀土礦物的供應後,日本官員一直相對急於討論對來自中國的經濟脅迫做出協調反應。
相比之下,歐洲官員在是否要冒險與中國建立密切且有利可圖的商業關係上分歧更大。 一些人,如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已經推遲了美國將供應鏈與中國脫鉤的計劃。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女士 推動對華關係“去風險化” 這包括承認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和安全野心,同時有針對性地減少歐洲在工業和國防基礎上對中國的依賴。 歐洲官員在廣島表示,他們很高興看到美國領導人更傾向於他們的做法,至少在口頭上如此。
儘管如此,盟國的產業政策推動有可能使本已困難的與中國的關係複雜化。 近幾個月來,涉外諮詢和顧問公司在中國遭到搜查、拘留和逮捕。 中國官員明確表示,他們將出口管制視為一種威脅。 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採用美國官員用來批評北京的措辭,本週警告七國集團不要採取所謂的“經濟脅迫”。
去年秋天,習近平在巴厘島對拜登發出了類似的指責。 他指的是 20 世紀 50 年代後期,當時蘇聯 撤回支持 為中國的核計劃。
習近平說,中國的核研究仍在繼續,並在四年後引爆了第一顆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