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擁有數十億用戶的大型科技公司推出了新的社交網絡。 該公司打算利用現有產品的知名度和規模,使新的社交平台取得成功。 在此過程中,它還計劃壓制領先競爭對手的應用程序。
如果這聽起來像是 Instagram 的新 Threads 應用程序及其對競爭對手 Twitter 的推動,那麼請再想一想。 那是 2011 年,谷歌剛剛推出了一個名為 Google+ 的社交網絡,其目標是“臉書殺手”。 谷歌將新網站推向了許多依賴其搜索和其他產品的用戶,在第一年內將 Google+ 的用戶數量擴展至超過 9000 萬。
但到了 2018 年,Google+ 就被扔進了歷史的灰堆。 儘管這家互聯網搜索巨頭擁有龐大的受眾,但隨著人們繼續湧向 Facebook,後來又湧向 Instagram 和其他社交應用,其社交網絡未能流行起來。
在矽谷的歷史上,大型科技公司往往通過利用規模作為內在優勢而成為更大的科技公司。 但正如 Google+ 所表明的那樣,僅靠規模並不能保證贏得變化無常、時尚的社交媒體市場。
這就是擁有 Instagram 和 Facebook 的 Meta 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現在面臨的挑戰,他試圖取代 Twitter,讓 Threads 成為實時公共對話的主要應用程序。 如果以科技史為鑑的話,規模和規模是堅實的立足點——但最終只能走這麼遠。
接下來的事情要困難得多。 扎克伯格希望人們能夠以 Twitter 成功實現的偶然、有時甚至是奇怪的方式在 Threads 上找到朋友和有影響力的人。 他需要確保 Threads 中不充斥著垃圾郵件和詐騙者。 他需要人們對正在進行的應用程序更新保持耐心。
簡而言之,他需要用戶發現 Threads 足夠有吸引力,從而不斷回來。
密切關注 Meta 的獨立移動分析師埃里克·瑟弗特 (Eric Seufert) 表示:“如果你推出一款噱頭應用程序或功能尚不完善的應用程序,可能會適得其反,你可能會看到很多人立即流失。”應用。
目前,Threads 似乎一夜成名。 扎克伯格表示,在該應用上週三推出後的幾個小時內,已有 1000 萬人註冊了 Threads。 到週一,這一數字已飆升至 1 億。 據分析公司Similarweb稱,它是該時間段內第一個做到這一點的應用程序,超過了聊天機器人ChatGPT,後者在發布後兩個月內就獲得了1億用戶。
移動分析師 Seufert 先生稱 Threads 所取得的數字“客觀上令人印象深刻且前所未有”。
Twitter 的所有者埃隆·馬斯克 (Elon Musk) 似乎對 Threads 的勢頭感到不安。 Threads 擁有 1 億用戶,正在迅速飆升至 Twitter 最後的一些公開用戶數量。 去年 7 月,即馬斯克收購該公司並將其私有化的四個月前,Twitter 披露其每日用戶數量為 2.378 億。
馬斯克先生已採取行動。 上週 Threads 正式發布的同一天,Twitter 威脅要就這款新應用起訴 Meta。 週日,馬斯克在推特上稱扎克伯格為“混蛋”。 然後,他向扎克伯格發起了一場競賽,要求他測量身體的特定部位,並在尺子的表情符號旁邊比較誰更大。 扎克伯格尚未做出回應。
(在 Threads 宣布之前,馬斯克曾單獨向扎克伯格發起一場“籠子比賽”。)
馬斯克在 Twitter 所缺乏的東西,扎克伯格在 Meta 卻擁有豐富的東西:龐大的受眾。 超過 30 億用戶定期訪問扎克伯格的一系列應用程序,包括 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 和 Messenger。
扎克伯格在推動這些應用程序中的數百萬人使用其他應用程序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 2014年例如,他從 Facebook 的應用程序內部刪除了 Facebook 的私人消息服務,並強迫人們下載另一個名為 Messenger 的應用程序才能繼續使用該服務。
Threads 現在與 Instagram 緊密相連。 用戶需要擁有 Instagram 帳戶才能註冊。 人們只需輕輕一按屏幕,即可將整個關注列表從 Instagram 導入到 Threads,從而無需在該服務上尋找新的關注者。
週一,扎克伯格表示他可以採取更多措施來推動 Threads 的增長。 他在 Threads 帖子中寫道,他還沒有為該應用程序“開啟許多促銷活動”。
一些用戶想知道為什麼 Threads 首次亮相時似乎沒有 Instagram 內部使用的一些基本功能,比如允許人們瀏覽熱門主題標籤的搜索功能。
科技行業資深人士兼作家阿尼爾·達什 (Anil Dash) 表示,“Threads 沒有推出很多功能,可能是為了保證品牌安全”,並從一開始就最大限度地減少爭議。 “這對網絡的長期興趣有何影響?”
Instagram 負責人亞當·莫塞里 (Adam Mosseri) 週一在 Threads 帖子中表示,人們要求在新應用中添加一系列新功能。 “他們說,‘讓它發揮作用,讓它變得偉大,讓它成長,’”他寫道,並補充道,“我保證我們會讓這件事變得偉大。”
然而,在公司現有產品上安裝新應用程序最終可能會失去動力。
2011年,谷歌聯合創始人兼時任首席執行官拉里·佩奇(Larry Page)用Google+克隆了Facebook後,用戶很快就厭倦了這個新社交網絡的新穎性並停止使用它。 有些人認為 Google+ 是他們在試圖訪問 Gmail 時強加給他們的東西。
谷歌前員工將該產品描述為“基於恐懼的,”只是為了回應 Facebook 而建立的,並且沒有明確說明為什麼人們應該使用它而不是競爭網絡。 在對問題的事後分析中,一位前谷歌員工 寫了 Google+ 主要通過“它不是什麼——即 Facebook”來定義自己。
當然,扎克伯格先生可以用Threads拉出比爾·蓋茨(Bill Gates)。 微軟創始人蓋茨先生在 Windows 上建立了自己的帝國,該操作系統為一代個人電腦提供了動力,然後成功地利用這一規模來壓垮競爭對手。
一旦Windows在個人電腦上佔據主導地位,蓋茨先生就以將其他產品與該軟件免費捆綁在一起而聞名。 1995 年,當他將 Web 瀏覽器 Internet Explorer 與 Windows 打包在一起時,Internet Explorer 很快就變成了數百萬台計算機上的默認瀏覽器,並在短短四年內超越了當時佔據主導地位的瀏覽器 Netscape。
即便如此,蓋茨最終還是被這一策略刺痛了。 1998年,司法部起訴微軟不公平地利用Windows的市場力量來壓制競爭。 2000 年,一位聯邦法官做出了對蓋茨先生的公司不利的裁決,稱微軟“對競爭財富的規模施加了壓迫性的拇指”。
微軟後來與政府達成和解並同意做出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