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冠狀病毒大流行已進入第二個年頭,越來越多的美國家庭迫切希望為抑鬱或有自殺傾向的兒童尋求幫助,以至於將他們帶到急診室。
對私人保險索賠的大規模分析表明,急性心理健康危機的激增主要是由一個群體——13至17歲的女孩——推動的。
據統計,在大流行的第二年,與大流行前的基線相比,因心理健康緊急情況而去急診室的少女增加了 22%,其中有自殺行為和飲食失調的患者也有所增加。 410 萬名患者的研究 週三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上。
在同一時期,即 2021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記錄顯示,因心理健康問題前往急診室就診的男孩數量下降了 9%。
總體而言,因心理健康問題而去急診室就診的年輕人比例比大流行前的基線增加了 7%。 該研究以有私人保險的美國人為對象,並未涵蓋醫療補助或未參保家庭的情況。
儘管該研究並沒有試圖解釋青少年男孩和女孩之間的巨大差距,但作者指出,學校中斷、與同齡人分離以及家庭衝突等壓力因素可能對女孩造成特別嚴重的打擊。
“我特別擔心它是由自殺念頭、自殺行為和自殘驅動的,”該研究的作者、哈佛醫學院醫療保健政策系的博士生林賽·奧弗哈格(Lindsay Overhage)說。
對於因精神衛生緊急情況住院的性別差異,目前尚無單一的解釋,這一趨勢在大流行之前就存在。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2022 年發布的研究發現,青少年受到父母失業和糧食不安全的嚴重影響,其中 超過一半的青少年 報告稱受到父母的精神虐待,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報告稱受到身體虐待。 三分之二的學生表示他們很難完成作業。
來自英國的數據發現 對於來自貧困家庭的年齡較大的女孩來說,這些困難最為明顯,隨著富裕家庭的差距縮小。
波士頓醫學中心的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家克里斯汀·M·克勞福德 (Christine M. Crawford) 表示,這種差距也可能反映了人們對心理健康護理的態度,十幾歲的女孩更有可能互相分享她們的痛苦。
克勞福德博士說,女孩的同齡人“可能會向她們建議,也許你應該和父母談談發生了什麼事,或者也許你應該去尋求幫助。” 她說,社交媒體平台成為大流行期間的一個重要因素,當時青少年“在 TikTok 上搜索有關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系統的信息”。
《美國醫學會雜誌》對保險索賠的研究發現,急診室就診從來都不是提供緊急精神衛生保健的好方法,在大流行期間尤其成問題,因為患者往往要等待很長時間才能獲得住院精神科床位。
研究發現,在流感大流行的第二年,入院前在急診室住過兩晚或以上的年輕人數量增加了 76%。
研究稱,長時間的等待,即所謂的寄宿,會加劇處於危機中的年輕人的壓力水平,他們的父母“經常將這種環境比作監禁”。
哈佛醫學院醫療保健政策系的經濟學家、該研究的作者之一海登·赫斯坎普 (Haiden Huskamp) 稱,這種增長“非常劇烈”,尤其令人擔憂,因為急診室幾乎無法為急性心理健康危機提供護理。
她表示,人員短缺很可能是寄宿人數急劇上升的一個核心因素。 她說,應該調整經濟激勵措施,特別是精神衛生保健的報銷率,以便為青少年提供更多護理。
她說:“衛生局局長站出來說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決定性的公共衛生危機,這無疑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但政策改變需要時間,我們必須加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