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 老年人在醫院火災中的死亡指向中國的養老服務短缺

老年人在醫院火災中的死亡指向中國的養老服務短缺

經過 admin
0 評論

北京——這家位於北京南部的醫院標榜自己專攻血管瘤,尤其是嬰兒身上經常出現的良性胎記。

但當上個月那裡發生火災,造成至少 29 人死亡時,許多遇難者在那裡是因為另一個原因:他們是接受護理的老年殘疾人,其中一些人在私立醫院住了數月甚至數年,即使它沒有獲得長期老年護理提供者的許可。

長風醫院的悲劇——中國首都二十多年來最致命的火災——重新審視了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 中國人口正在快速老齡化,有4億人,佔總人口的近30%,預計到2040年將超過60歲。但醫療資源沒有跟上; 到 2020 年底,只有大約 800 萬張養老院或老年護理床位, 根據 官方統計。

當局已經認識到解決短缺的緊迫性,北京最新的五年計劃 認捐 到 2025 年將這一數字提高到 900 萬張。但仍然存在許多障礙。

在強調兒童對父母的照顧責任的文化中,社會對退休或護理機構的污名仍然普遍存在。 即使對於願意接受護理機構的人來說,公共設施也往往有很長的等候名單,而私人設施——不在公共醫療保險範圍內——可能會非常昂貴。

據專家稱,然後是設施首先要獲得提供護理服務的適當許可的問題,這個過程因官僚要求和缺乏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而變得複雜。 因此,一些想要滿足養老需求的私營公司在地下運作。

據稱,當地官員目前正在調查長風醫院是否非法提供長期養老服務 官方媒體報導. 一些逃離大火的人告訴中國媒體,一些病人行動不便可能是造成死亡人數的原因。

潛在的無照護理與火災之間沒有明確的聯繫; 有執照的療養院也發生了致命的火災。 但這場大火讓公眾開始關注地下市場及其存在的原因。

一些受害者的親屬和公共衛生專家敦促當局不要只考慮懲罰,而要讓提供者走出陰影。

“這只是冰山一角,”他說 陸清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衰老的教授,補充說類似的地下護理案例可能很多。 “如果市場存在,政府想做什麼?”

《紐約時報》試圖直接聯繫受害者或其親屬的努力沒有成功。 火災發生後,長風醫院一直不對訪客開放,當時報記者試圖在其他傷員轉運醫院採訪遇難者或其親屬時,他們被醫院工作人員攔住或護送出去。

正如在中國發生災難後常見的那樣,當局試圖控制敘述並阻止記者與受害者交談。 他們只是說,死亡的患者年齡在40歲到8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1歲,而且 最多 21名重傷患者中有慢性病。

但一些中國新聞媒體設法採訪了長風醫院患者的親屬,他們描述了一位年邁的父親自去年夏天因腦溢血後殘疾而住在那裡,以及 其他 男人,76 歲,沒有運動技能,一直住在那裡。

據悉,親屬 他們之所以被醫院吸引,是因為醫院能夠為他們的殘疾親人提供醫療服務。 相比之下,中國的療養院歷來幾乎不提供醫療服務。

親屬們還意識到,私立醫院的床位周轉率不是一個大問題,儘管私立醫院的費用比公立醫院貴得多,但人少。 據一則報導,一位女士說,在她找到長風醫院之前,她的父親被迫在幾個不同的機構之間穿梭。

那個女人 她每月為父親支付大約 870 美元的護理費。 一些與長豐醫院地址相同的護理機構的在線廣告列出的費用高達每月 1,400 美元。 北京的平均每月養老金為 4,157 元,約合 600 美元, 2019年.

私立醫院有很多動機試圖利用未滿足的長期醫療需求,說 吳北紐約大學全球健康教授,曾研究過中國的老齡化問題。 甚至在冠狀病毒大流行之前,由於價格較高,許多人都在努力吸引足夠多的患者來賺錢。

然後,在中國三年的嚴格 Covid 限制下,可以避免去醫院的人去了。 由於國家試圖限制人員流動,經常前往北京等大城市就醫的外地患者減少了。

公開文件顯示,長風醫院的上市母公司在 2020 年至 2022 年上半年期間虧損超過 1400 萬美元。 它沒有回應多項置評請求。

“我可以看到這在某些方面促使私立醫院說,’嘿,我們可以為這些殘疾的老年人提供護理,因為這可能是一個潛在的創收來源,’”吳博士說。

事實上,政府已經 晉升 醫養結合,鼓勵養老院增設醫療設施,鼓勵醫院增設護理服務。

但與許多國家一樣,中國嚴重缺乏受過專門護理老年患者培訓的醫護人員。 新加坡的 Luk 教授說,監管醫療和護理的政府部門是分開的,這進一步減緩了審批過程。

“意圖是好的,”她談到整合計劃時說。 “但是,實際上,這真的很難實施。”

她說,她希望北京大火的結果之一是呼籲政府採取行動:要么政府自己提供更多的長期護理設施,要么讓私營公司更容易這樣做。

事實上,這種需求只會越來越大。 根據官方統計數據,中國老年殘疾人數預計將在十年內增加一倍以上,到 2030 年將達到 1 億。

這些設施對於那些在那里為他們的親戚找到住所的幸運兒來說尤為重要。 安徽省一個小縣城的郵局會計華愛玲,在母親失去行走能力後,去年選擇將89歲的母親送到一家有長期護理執照的民營醫院。 她說,與去傳統的療養院相比,她覺得送她去那裡更舒服,因為那裡的醫療服務可能不可靠。

如果沒有這個選擇,她和她的兄弟姐妹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過了一段時間,我們自己都照顧不了她了,”華女士說。 “畢竟,我們也都是 60 多歲的人了。”

董悅 從香港報導。 李友 貢獻的研究。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評論

關於我們

china-today.news 通過易於閱讀的帖子介紹了最新熱門新聞,政治,技術,創業公司,健康和科學方面的最新和重要突破。新興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社會和文化的未來。我們的使命是收集,記錄和傳播有關變革性技術和科學發現的信息報告,這些報告可能會改變我們的文化,生活和行業。

最新的文章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China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