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 最後一位二戰紀念碑人員理查德·巴蘭西克 (Richard Barancik) 去世,享年 98 歲

最後一位二戰紀念碑人員理查德·巴蘭西克 (Richard Barancik) 去世,享年 98 歲

經過 admin
0 評論

理查德·巴蘭西克, 最後倖存的成員 盟軍“男女紀念碑”組織的成員於 7 月 14 日在芝加哥去世,該組織在二戰期間和戰後保存了被納粹德國掠奪和隱藏的大量歐洲藝術品和文化寶藏。 他98歲了。

他的女兒吉爾·巴蘭西克證實了他在醫院去世的消息。

Barancik 先生(發音為 ba-RAN-sick)是正式名稱為古蹟、美術和檔案科的四名成員之一,獲得了 國會金質獎章 2015 年在華盛頓表彰他們“在保存、保護和歸還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古蹟、藝術品和文物方面所發揮的英雄作用”。

儀式當天,巴蘭西克先生告訴《洛杉磯時報》:“美國人關心歐洲的文化傳統。 我們竭盡全力挽救納粹的所作所為。 這是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了。”

巴蘭西克先生是陸軍一等兵,曾在英國和法國服役——他的女兒說,他並不在前線,他很享受行軍、食物和軍事生活的結構——直到德國投降。 被部署到奧地利薩爾茨堡後,他自願加入紀念碑人員隊,擔任了三個月的司機和警衛。

紀念碑男女由大約 350 人組成,其中包括博物館館長、策展人、學者、歷史學家和藝術家,他們的任務包括引導盟軍轟炸機遠離歐洲的文化目標; 發生損壞時監督維修; 追查納粹掠奪的數百萬件物品,並將它們歸還給機構和它們來自的國家。

巴蘭西克先生後來成為一名建築師,他對藝術很感興趣。 他為高中報紙畫了漫畫,看到歐洲的教堂和其他建築讓他興奮不已。 但作為一名古蹟維護人員,他可能沒有看到他所看守並運送到盟軍收藏點的許多繪畫、雕塑和其他文物; 他們在板條箱裡。

“有人可能會說,‘裡面有維米爾的作品’,他知道這件藝術很重要或很有價值,”說 羅伯特·埃德塞爾,創始人兼董事長 紀念碑男女基金會,他在其著作《紀念碑人:盟軍英雄、納粹盜賊和歷史上最偉大的尋寶》(2009 年,與布雷特·維特合著)中採訪了巴蘭西克先生和該部隊的其他 20 名倖存者。 該書被改編成 2014年電影《古蹟人》 喬治·克魯尼執導並主演的影片。

埃德塞爾表示,巴蘭西克在兩次採訪中都很謹慎,他對短期紀念碑人的興趣感到驚訝,與經驗豐富的同事不同,他沒有藝術專長。

“他似乎對我能夠正確看待他所做的事情感到更好奇,就好像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整體情況中所處的位置一樣,”埃德塞爾在電話中說。

巴蘭西克女士說,她的父親因獲得國會金質獎章而受到“關注”,“對此感到非常尷尬”。

“他不覺得自己像個英雄,”她在電話中說。 “他說,‘我還是個孩子,我在那里呆了三個月。 我接受功勞是錯誤的。 但我會告訴他,‘你是證人,你代表的是那些不再和我們在一起的人。’”

埃德塞爾先生回憶說,儀式結束後,巴蘭西克先生對他說:“我對您和基金會所做的一切深表感謝,這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榮幸。”

理查德·莫頓·巴蘭西克 (Richard Morton Barancik) 1924 年 10 月 19 日出生於芝加哥。 他的父親亨利是一名家庭醫生,並擔任南岸醫院的幕僚長; 他的母親 Carrie (Grawoig) Barancik 是一位家庭主婦,並為芭蕾舞課彈奏鋼琴。

在擔任紀念碑人之後,巴蘭西克先生留在歐洲,在英國劍橋大學和巴黎美術學院學習建築學。 返回美國後,他進入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就讀,並於 20 世紀 40 年代末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

1950 年,他與伊利諾伊大學的一位設計導師一起開設了一家建築公司 Barancik, Conte & Associates。 該公司設計私人住宅、辦公樓、郊區辦公大樓、保齡球館、學校和豪華公寓樓。

1986 年,他對《芝加哥論壇報》表示:“我確實每週 7 天都在醒著的時間裡練習建築。這是一個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職業。” 他於1993年退休。

除了女兒 Jill 之外,Barancik 先生身後還有另外兩個女兒 Cathy Graham 和 Ellie Barancik。 兩個兒子,羅伯特和邁克爾; 四個孫子; 和三個曾孫。 他與雷瑪·斯通的婚姻以離婚告終,他與克萊爾·霍蘭德和蘇珊娜·哈默曼的婚姻也以死亡告終。

作為一名古蹟保護人士,巴蘭西克先生受到關注的好處之一就是他收到的信件。

“他會收到粉絲來信,每週一次,還會收到簽名請求,”巴蘭西克女士說。 “他會收到人們發來的敏感信件,其中很多來自學童,這讓談話得以繼續。”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評論

關於我們

china-today.news 通過易於閱讀的帖子介紹了最新熱門新聞,政治,技術,創業公司,健康和科學方面的最新和重要突破。新興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社會和文化的未來。我們的使命是收集,記錄和傳播有關變革性技術和科學發現的信息報告,這些報告可能會改變我們的文化,生活和行業。

最新的文章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China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