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當俄羅斯軍隊湧入烏克蘭時,許多專家預見到中國將獲得戰略上的意外收穫,因為美國再次被一場遠離亞洲的戰爭分散了注意力。 現在,北京越來越擔心支持烏克蘭的西方集團正在中國周邊鞏固自己的地位。
七國集團領導人上週末承諾加大對基輔的支持,並通過挑戰其對南中國海的主權、誓言抵制經濟脅迫以及就新疆、西藏和香港侵犯人權問題向中國施壓激怒了北京。 幾天后,莫斯科和北京通過舉行安全和貿易談判來加強他們的關係,俄羅斯總理米哈伊爾·米舒斯京率領一個商業大亨代表團訪問中國。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七國集團會議上獲得拜登總統的更多武器保證,而米舒斯京先生則尋求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對俄羅斯提供更多經濟支持,這兩者之間的對比突顯了戰爭如何加劇了不斷加深的地緣政治分歧。
“在 G7 峰會之後,中國準備加倍加強與俄羅斯的關係,因為那次峰會的中心主題不僅包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還包括中國以及西方應該如何應對,”高級講師亞歷山大·科羅廖夫 (Alexander Korolev) 說。現就讀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研究中俄關係。
他補充說:“此次峰會和澤倫斯基出席峰會標誌著西方與中國和俄羅斯之間更明顯、更深層次的地緣政治分歧。”
拜登總統試圖描繪一種不那麼令人擔憂的氣氛,並預測與北京的關係將會解凍。 但對中國而言,在其家門口舉行的 G7 民主國家會議表現出的團結可能與中國聲稱美國正試圖召集其盟友在該地區挑起衝突有關。
正如共產黨報紙《環球時報》週一所描述的那樣,美國正試圖在亞太地區“複製‘烏克蘭危機’”。 這樣做,中國的論點是,華盛頓可以像對俄羅斯那樣對中國發動代理人戰爭,然後證明對北京來說將是一場噩夢的情景是合理的:成立一個亞太版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來對抗中國。遏制中國的崛起。
G7 峰會充斥著對中國“令人不安的印象”,稱 萊爾 J. 戈爾茨坦,華盛頓智庫Defense Priorities的中國問題專家。 其中最主要的是日本主辦了此次活動,中國對日本懷有根深蒂固的歷史仇恨。 中國官方媒體本週猛烈抨擊東京,指責它聽命於“美國的吩咐”並誇大“中國威脅”,以便它可以修改憲法以再次建立軍隊,這是自二戰以來的首次.
戈爾茨坦說,中國認為日本在 G7 會議上“勾結美國”“將歐洲拖入台灣問題”,他將此比作“在公牛面前揮舞紅旗”。
中國之所以陷入這種困境,是因為它的親密夥伴俄羅斯無視西方的警告,入侵了烏克蘭。 儘管給中國帶來了很多問題,但由於共同希望削弱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北京繼續為克里姆林宮提供經濟和外交支持。
米舒斯汀週二在上海的一個商業論壇上發表講話說,俄羅斯將繼續加強與中國的關係,中國仍然是俄羅斯唯一的微芯片等技術供應商之一,也是俄羅斯最大的能源客戶之一。
“我們擴大了與世界快速發展經濟體的貿易。 這些話完全適用於我們的大朋友中國,”米舒斯汀先生說,據俄羅斯官方媒體報導,該媒體報導稱,雙方討論了擴大在交通、農業和能源領域的合作。
新南威爾士大學專家科羅廖夫先生說,戰爭和西方制裁加速了俄羅斯經濟向亞洲的重新定位。 十多年前開始的這一政策轉變引起了俄羅斯對過度依賴中國的擔憂。
“沒有更多的保留意見,”科羅廖夫先生說。 “以前存在的所有政治障礙現在都已消除,俄羅斯不再擔心依賴、甚至依賴中國的經濟福祉。”
兩國也在擴大安全聯繫。 負責監督法律和秩序問題的中國共產黨政法事務委員會主任陳文清週日開始對俄羅斯進行為期八天的訪問,並與俄羅斯安全委員會主席尼古拉帕特魯舍夫舉行會談,在莫斯科。
週二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中俄“合作具有很強的韌性和巨大的潛力”,不會“受到任何第三方的干擾或威脅”,這顯然是指美國狀態。
兩個大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削弱了中國將自己塑造成烏克蘭戰爭中可靠調解人的努力。 上週,中國派出和平特使訪問基輔、華沙、布魯塞爾和莫斯科等歐洲國家首都。 由於烏克蘭堅持要求俄羅斯軍隊全面撤出被佔領土,特使李輝迄今未能取得突破。 克里姆林宮拒絕了這些條款,鑑於北京希望與莫斯科保持良好關係,目前尚不清楚中國是否願意向俄羅斯施壓讓步。
由於在擔任前駐俄羅斯大使後被認為與克里姆林宮關係密切,李克強的中立性也一直受到質疑。
“雖然這一經曆本身並不一定意味著李在談判中會偏向俄羅斯,但它肯定不會消除中國希望確保與俄羅斯的關係在談判後保持完整的印象,”專家程晨說。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的中國政治。
據俄羅斯官方媒體報導,李克強定於週五訪問俄羅斯。
儘管中國政府聲稱對這場戰爭保持中立,但在國內,其關於這場衝突的總體政治敘事充滿了對俄羅斯的同情,並普遍認為,如果普京落敗,中國將成為下一個目標。
Defense Priorities 專家戈爾茨坦表示,上週在北京的一次談話中,一位中國資深俄羅斯問題專家告訴他,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如果俄羅斯輸了,那麼對中國的壓力只會成倍增加,變得更加嚴峻” ”
在中國政府和軍事分析人士的許多研究中,烏克蘭不僅被描繪成西方關鍵軍事和情報支持的接受者,而且被美國引誘到其更廣泛的戰略中,以嚴重削弱俄羅斯,最終削弱中國。
“如果美國和北約在與俄羅斯的對抗戰爭中笑到最後,那麼它們最終將形成美日歐多邊軍事力量體系,”著名中日關係專家劉江永說。北京清華大學的其他亞洲國家,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寫道。 “即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其國際安全環境也可能繼續惡化。”
王薇薇 和 奧利維亞王 貢獻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