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的長期盟友,也是去年監督上海為期兩個月的傷痕累累的 Covid 封鎖的人,週六被正式任命為中國總理。 他將面臨試圖重振經濟的挑戰,該經濟因三年的 Covid 限製而萎靡不振。
作為總理,李克強現在是中國的第二號領導人,也是領導中國內閣並對經濟政策擁有廣泛權力的最高官僚。 在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領導下,這一地位已經削弱,人們普遍認為習近平將即將離任的總理李克強靠邊站。 但一些分析人士表示,李強可能比他的前任發揮更大——但不一定更有影響力——的作用。
政府曾表示,預計今年經濟將增長“5% 左右”,這個適中的目標很可能表明解決房地產市場低迷、出口放緩和債務增加的問題存在困難。 青年失業率很高。 中國公司面臨美國及其盟友嚴厲經濟制裁的威脅。
上海市委前書記李強去年秋天被提拔為中共二號人物,這可能是他對習近平忠誠的結果。 他以習近平根除病毒的“零 Covid”政策的名義對上海實施了封鎖,儘管它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成本,部分原因是管理不善導致食品短缺。
李克強在經濟重要地區的領導經歷——除了上海,他還在富裕的浙江省和江蘇省擔任要職——讓一些人希望他能推行有利於商業的政策。 但他缺乏在北京的經驗,這可能會讓他更加依賴習近平的持續支持,不太可能提出違背最高領導人意願的政策。
李克強的新職位週六在中國橡皮圖章立法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年會上得到確認。 星期一,在國會結束時,他將在新聞發布會上以總理身份首次公開亮相,並提出經過審查的問題。
此次大會將在五年內首次任命新領導人——其中許多人是習近平的忠實擁護者。
陣容如下:
總統
週五,習近平被確認打破常規,第三次擔任國家主席。
這一宣布並不令人意外:他監督了 2018 年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的廢除,並於 10 月第三次連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這是他真正權威的來源。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投票進一步確立了習近平作為中國幾十年來最具統治力的領導人的地位。
在開始他的第三個國家主席任期之際,習近平已發出信號,表示他將重點加強安全並尋求戰略技術的自給自足,以更加有力地反擊他認為美國阻止中國崛起的努力。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全方位圍堵打壓,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習近平說。 一個演講 上週一。
常務副總理
常務副總理是中國副總理中級別最高的,是習近平的直屬官員和他的二號人物。這個職位預計將由丁薛祥擔任,他在過去幾年擔任書記和處長工作人員給習近平。
在這個職位上,丁先生還可能負責國內經濟政策。 即將離任的常務副總理韓正曾任上海市委書記,因指導該市轉型為國際金融之都而備受讚譽。 相比之下,丁先生從未領導過一個省份,主要作為幕後技術官僚工作。
但與其他即將晉升的人一樣,丁先生與習近平有著長期的聯繫。 人們普遍認為他是中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辦公室主任,隨著習近平強調需要對國內外威脅保持警惕,這個秘密機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他還經常與習近平一起出訪國內外。
現任常務副總理韓正被任命為中國國家副主席,這主要是一個儀式性的角色。
立法機關負責人
去年秋天在黨內排名第三的趙樂際於週五被批准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
立法機關名義上有權制定法律和修改憲法,但實際上決策是由黨內高層官員做出的。 趙先生一直保持相對低調,但近年來他的職責很重:他領導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負責貫徹落實習近平打擊官員腐敗和不忠的行動。
這場運動是習近平鞏固權力和清洗對手的關鍵。 在 2017 年擔任紀律職務之前,趙先生是負責黨內人事問題的高級官員,這使他對黨內事務有很深的經驗。
政治諮詢機構負責人
在年度立法會議召開的同時,另一個作為政府政治諮詢小組的小組也在北京舉行會議。 這個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組織現在將由中共第四號官員王滬寧領導。
在此職位上,王先生將監督約 2,000 名表面上提供政治和社會政策建議的代表; 實際上,會議更像是黨的軟實力力量,動員中國社會的資源和非黨員支持黨的議程。
王先生被稱為黨的首席思想家:他曾連續為三位最高領導人服務,從事宣傳和撰寫講話和政策的工作。 他幫助塑造了習近平的“中國夢”座右銘——一個由習近平引領的民族復興願景——他的政治崛起標誌著黨的強硬反西方政策的延續。
經濟沙皇
何立峰將與新任總理李克強密切合作,重振中國經濟。他是習近平的另一位值得信賴的前助手。
何先生有望成為主管經濟和產業政策的副總理,現任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該委員會是中國的經濟政策規劃委員會。 任職期間,他負責監督中國五年計劃和國內外大型投資項目的起草工作。
與即將離任的經濟沙皇劉鶴相比,劉鶴是哈佛大學畢業的經濟學家,也是與華盛頓進行貿易談判的負責人——與他相比,他幾乎沒有海外曝光。 他在福建省南部工作了 25 年,包括在習近平在那裡晉升時斷斷續續地與他一起工作,然後成為大城市天津市委副書記。
他與習近平的密切關係表明,他對於實現領導人關於建立一個以安全為導向、國家主導的社會的願景至關重要,在這個社會中,經濟增長將排在意識形態之後。
報告由 克里斯·巴克利, 基思布拉德舍, 傅瑩, 董悅 和 張徹.